PPP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导,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能力、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由企业来执行过去主要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责任和职能。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解决运营效率低下问题。同时,使政府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宏观管理和监控上,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城市竞争力。


契约精神

与其他运作模式相比,PPP模式的最基本原理是基于公私部门互相合作的契约精神。通过合同的签署,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方确定一致的目标,各自的权限、经营范围和年限,在彼此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双方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最大化,实现共生共赢的效果。而这种长期合作的基础就是基于合作条款上的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强调履约精神。


利益共享,风险分担

公私部门获得各自不同的利益,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好民生和经济发展问题,私营机构取得相对高而稳定的投资回报,同时双方合理地分配风险,共同承担。双方对项目的成功和失败都负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共同承担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特别是来自政治和经济的宏观风险。地方政府和项目直接相关的部委要保证项目的财政承受力,避免举债过高。各国政府PPP投资占公共投资比例一般以不超过15%为宜,这样可以保证地方债务不会过重,避免出现债务危机。企业也要保证项目流畅的现金流,以及合理的股权和债权比例,避免出现资金流断裂的严重后果。


当项目运营良好,有较好的收益时,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方有一个有效可行的利润分配机制,确保双方收益,合理合法。由于PPP项目的公共属性,要尽量避免项目过于逐利的行为。


物有所值

物有所值的英文为Value For Money,缩写为VFM。它是PPP项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法则。由于PPP是公共项目,最终的支付方是政府和纳税人,所以需要对项目保持一种审慎、认真、负责的精神,将每一分钱都花到有用的地方,充分体现出钱的“价值”。而这种“体现出钱的价值”的过程就可以看作物有所值原理的雏形。物有所值原理,简单而言就是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钱要花在刀刃上,要花得值得。PPP项目必须遵循“物有所值”原理,所有项目必须通过物有所值测试才可以立项。物有所值反对在公共项目采购中只使用成本作为单一评价指标的方法进行采购,而是提出“3E”原则:必须综合衡量项目的效益(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经济(Economy)三个指标。


效益。公共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力。项目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是大众所需求的,项目的成果能否满足公众的需求。比如建造一个新的医院,该医院是否能解决当地就医难的问题。


效率。公共项目的生产率,项目在产生和使用中的效率。在PPP项目中强调建筑项目设计施工的生产率(时间和质量)以及所提供的服务的生产效率。比如建造医院的时间是否比预期的短,设计和质量是否更好,医疗设备是否是最新型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否在新医院中得以提高等。


经济。指的是这个项目的成本是否是最合理的成本,而不是最低成本。同样是这个医院,它在合同20~30年的总成本是多少,它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