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非常感谢各位同行、朋友对上一篇文章《过度管理是毒药》的认同,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我个人倍受鼓舞;希望能多带给大家一些通俗性、学术性、思想性的文章,对大家管理的认识和提升有所裨益。其实,过度管理是个老话题,在这篇文章里,我更多引用了陈春花、包政、许小年、魏炜、朱武祥等老师的观点,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不生产知识,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今天重点谈一谈企业转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什么是路径依赖?望文生义,就是习惯于走老路,在传统的道路中不能自拔。典型的案例是两千年前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在本文中,可以简单理解为陷入惯性思维或习惯做法。

1

是什么造成了路径依赖?

我们发现,路径依赖往往不是个体现象,而是集体现象。一个人的路径依赖尚可理解,是什么造成了群体的路径依赖?我想,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的机制或体制。这里的机制或体制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化的思维模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就是很多企业老板“一言堂”的机制。越大型的企业、越成功的企业,体制的力量越强大。在体制的环境里,我们只需要接受体制的思想、体制的信息、体制的方法就可以了。久而久之,我们失去了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我们习惯于体制化的思维,任何突破或创新都可能被标榜为“异类”。

很多人将造成企业路径依赖的原因归结为,企业没有勇气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很难将自己“归零”,很难客观地、理智地看待市场的变化和未来的趋势。不过,我更倾向于“无意识”、“无感觉”的群体性麻木固化了路径依赖。

从行业的角度看,在以往大规模刺激性投资驱动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很多建筑企业依赖市场机会得以生存和发展,机会主义与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相互影响,不断增加了企业经营者的路径依赖。企业经营者多是重机会,轻实力,企业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资产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克服过去十几年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路径依赖。

2

路径依赖会损失什么?

一是路径依赖导致的最大损失是“时机”。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渐从资源、技术、资本等有形竞争过渡为无法量化衡量的无形竞争,时间就是其中一个隐秘而重要的竞争要素。“快鱼吃慢鱼”说的就是时间、速度的重要性,强调对市场机会和客户的高度敏感和快速反应。移动互联时代使得时间维度在竞争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否则,即使企业拥有一手好牌,也会被反应迅速、快速迭代的企业所替代。当前,PPP模式、地下管廊、装配式建筑是市场的热点,但一部分企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捕捉能力,总是后知后觉,当竞争对手完成市场布局时,悔之晚矣。

二是路径依赖形成的格局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张鹂在《先有大格局,后有事业》中将“格局”理解为“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的大小”,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路径依赖企业的格局更多地关注以往的经验、模式,这些条件构成了企业的管理边界,外部的信息会被天然地屏蔽掉。这样的企业,必定是没有活力的;没有活力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三是路径依赖造成了资源流失。路径依赖的企业会存在“视觉盲视”,囿于既定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以及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企业目光只会盯住以往的专业、行业或领域。与行业趋势的日益脱节导致客户、市场、资金、技术等资源不断与企业远离,从而造成了企业的资源枯竭。

3

如何突破路径依赖

一是拥抱变化。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唯有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才会适应变化。这是个变化和颠覆的时代,建筑行业也在发生着突变,正逐步打破传统的模式、规则,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来建立崭新的行业和市场新秩序。环境的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沿用昨是今非的逻辑(彼得·德鲁克)。我们的很多企业家在变化面前,选择了观望、逃避或踌躇不前。逃避变化是因为恐惧变化;恐惧变化是因为对变化的未知以及对既有知识、经验的固守。所以,突破路径依赖,就要保持空杯的心态,更要去掉经验主义和机会主义,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去主动拥抱变化,主动融入变化。

二是正视风险。企业的经营不可能没有风险,陷入路径依赖中的企业多是不能正确处理机会和风险的关系而在等待中枯萎。企业不敢冒风险往往不是风险太大或是不确定,而是因为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很多公司的职能部门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只会说“不”,却给不出积极的建议,这其实是明哲保身的不负责任行为。没有风险才是企业最大的风险,企业不是循规蹈矩的机器,按照既定程序一成不变的企业注定要走向灭亡。企业的发展导向是在有效管控风险基础上的持续经营,风险管理既要警惕左(忽视风险),也要防止右(过度保守);不能过度关注利润和风险而牺牲增长的机会,无论是成本,还是财务,都不要对战略产生影响。

三是坚持利他的经营理念。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指出“利他本来就是经商的原点”,并始终将利他作为企业的经营哲学。关于利他的理念,很多老师已经做了阐述,我在这里重点讲一个问题。低价中标是个广受建筑施工企业诟病和深恶痛绝的问题,针对低价中标的弊端,会说出几箩筐,简直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但在建筑企业的内部的劳务或专业分包队伍选择中,企业也很自然地选择了低标中标。企业仅仅从“我”的角度,将总包和分包放在了彼此割裂的位置,以价格最低作为队伍选择的方式是典型的管理无能;其实,如果基于利他的角度,通过提升利益相关方的协作效率也能创造高出预期的价值。现代企业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价值链的竞争。基于利他的理念,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朴素情怀,不断优化企业的经营生态和商业模式才会不断赢得竞争优势。

四是基于价值创造的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突破路径依赖,当然少不了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很多企业也开展了这样那样的创新,但为什么还是陷入路径依赖的老路中不能自拔呢?究其原因,很多企业进行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伪创新”。一些企业每年都有很多的工法、课题或专利,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依然低下;因为这些工法或课题是为了完成指标用数据“做”出来的,而不是真正创新出来的。因此,创新必须是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才会培育企业的内生动力。

正如达尔文所说,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中,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聪明的,也非最强壮的,而是最灵活,最能适应环境的。在快速迭代的时代,在剧烈变革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想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及早洞察环境的变化,及时迈出传统的路径依赖,通过营造创新、合作、开放、共生的商业生态环境和模式赢得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