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
1.0.6 :建筑高度大于250m的建筑,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加严格的防火措施,其防火设计应提交国家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题研究、论证。
1.0.6条文说明:高层建筑火灾具有火势蔓延快、疏散困难、扑救难度大的特点,高层建筑的设计,在防火上应立足于自防、自救,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建筑更是如此。我国近年来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建筑越来越多,尽管本规范对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作了相关规定,但为了进一步增强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高层建筑的防火性能,本条规定要通过专题论证的方式,在本规范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提出更严格的防火措施,有关论证的程序和组织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关更严格的防火措施,可以考虑提高建筑主要构件的耐火性能、加强防火分隔、增加疏散设施、提高消防设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配置适应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装备,设置适用于满足超高层建筑的灭火救援场地、消防站等。
5.1.4: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其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
5.2.6: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当符合本规范第3.4.5条、第3.5.3条、第4.2.1条和第5.2.2条允许减小的条件时,仍不应减小。
5.5.23: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通向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计算。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避难间内不应设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
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在避难层(间)进入楼梯间的入口处和疏散楼梯通向避难层(间)的出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6.7.5-1: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7.4.1 :建筑高度大于100m且标准层建筑面积大于2000㎡的公共建筑,宜在屋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或供直升机救助的设施。
8.2.4: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和建筑面积大于200㎡的商业服务网点内应设置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高层住宅建筑的户内宜配置轻便消防水龙。
8.3.3-4: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和不宜用水保护或灭火的场所外,下列高层民用建筑或场所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并宜采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
8.4.2: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0.1.5-1: 建筑内消防应急照明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不应小于1.5h;……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4.1.4:电梯数量应满足使用要求,按办公建筑面积每5000㎡至少设置1台。超高层办公建筑的乘客电梯应分层分区停靠。
4.1.6-2:办公建筑的窗应符合下列要求:高层及超高层办公建筑采用玻璃幕墙时应设有清洁设施,并必须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4.5.6:有排水、冲洗要求的设备用房和设有给排水、热力、空调管道的设备层以及超高层办公建筑的敞开式避难层,应有地面泄水措施。
5.0.4:超高层办公建筑的避难层(区)、屋顶直升机停机坪等设置应执行国家和专业部门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