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窒息”一词在建筑行业几乎成了一个高频词,进而刮起了阵阵冷风,令人不寒而栗。然而,建筑业真的要窒息了?
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国办发2017年19号文第一句就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这句话,相信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虽然,近几年建筑业产值增速略有降低,但整体增长态势并没减弱,从业者也不断增多,浙江、江苏、湖北、山东等等建筑业大省仍然对建筑业出台很多支持性政策。而从很多大型央企、地方大型国企、优秀民营企业的2016年年报、2017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其发展势头也是风头正劲,合同额、产值、利润再攀新高。也许,许多人就会说了,这些企业都是拥有政府支持的,发展的好那是理所应当,发展不好,说明政府有问题。这个说法值得商榷。至少,从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来讲,很多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和一些劳务分包商,他们的日子还真的过得很好。经常看到他们“新购了一辆豪车”、“终日穿梭于各种饭局”、“司机报销的油票费用月月增长”、“不时出现在各大著名景点”等等,这种现象显然不能用“窒息”来概括。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觉得“窒息”呢?这要从天生就不规范的行业秩序、行业管理来讲。在很多人印象中,建筑业就是一个天生会产生腐败的领域,工程层层转包、大包工头、小包工头、小小包工头不断穿梭于各个层级,使得人们认为,要承接到工程,就必须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去见业主,或者去见某个老板,“手里不提几个箱子,就别去”的现象时常活跃在人们的见识中。我们并不否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这并不是常态。前段时间,在调研中有个老板就说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某地要新建一座体育中心,央企、国企、民企都去竞争。最后,该工程给了某央企。但是,其原因不是这家央企的投标报价最低,而是他们常年积累的体育场馆业绩举世瞩目,不给他们,都显得不合适。
再举个例子。现在一些老板都在抱怨“营改增是个恶法”,实施的太复杂了,搞得成本控制不清晰,责任巨大。犹记得建筑业营改增实施前,国内很多机构、院校、专家都参与了调研,提出了许多好的政策建议,其殷殷之情令人感动,所以,使得营改增的实施令人期待。但是,自去年5月1日正式实施到今年以来,很多企业受不了了,纷纷抱怨,做个工程,利润本来就压得很低了,现在税率还这么高,根本没有利润了,企业都要死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如此抱怨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企业?有没有营改增后税负不增反降的企业?
从根本上讲,管理不规范、成本控制不精细、税务筹划不科学、挂靠风险严重等等,正是这些抱怨企业的通病。国内有专家对这些企业描画了一个素描:搞关系靠送礼,接工程靠关系,挂靠别人资质,挣钱靠偷工减料,老婆记流水账就是财务管理,所谓管理、团队、文化、品牌建设等等,一律不要,企业和员工的全部意义就是挣钱和干活。一切以挣钱为目的,能省尽省,怎么简单怎么搞,做的活儿不是那回事,不马上来钱的事坚决不搞。试想,对于这样的企业,营改增后不死才怪!
然而,对于那些一直以来强调管理科学规范,制度健全,重视科技创效,打造企业文化,诚信经营,重视市场口碑,干一个工程,创造一项精品,交一方朋友,社会形象良好,高端人才以成为其中一员而骄傲,吸引力与日俱增的企业,还真的就是营改增后税负不增反降。当然,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日子还真的过得很好”的那些企业。
据统计,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了5000万,总产值占全国的二成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如此庞大的从业人员中,往往是农民工占了超过80%的比例,真正具有知识、高素质的人才非常少,这也许是行业地位并不高的根本原因。每年7月份,是很多企业迎接新员工入职的日子,今年有个朋友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图片显示,985高校的毕业生超过了90%,清华、北大、人大、海外名校等等赫然在列。当时,有人就说了,一个建筑企业根本不需要如此高学历的人才。说实话,怪不得他们企业搞不好。对于这样的说法,真的不愿再去批判了!
总之,建筑行业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任何想在其中浑水摸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以前那种坐在家里整天打牌、打麻将、吃喝玩乐的所谓“美好的日子”已经消失了,要想在建筑行业生存下去,就必须调整自身,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环境、新的政策。国家对于提振建筑业,打造世界一流建筑强国的战略方向坚定不移,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建筑业早已不是今天在中国所看到的这样,有的人真的需要多出去看看,“坐井观天”,就要被时代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