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一家大型建筑企业的领导探讨业务转型,他说转型很难,即使接了业务,转起来也很不顺。这家企业是矿建行业的佼佼者,其核心业务是为矿山做地下工程,技术、人才、业务管理都是行业的领先者,然而其所在行业的投资出现雪崩式下降,这家企业的矿山业务也出现雪崩式下降;企业只能业务转型,进入地铁、城市管廊等业务领域,这既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也是一种主动的出击,被动是原来的老业务很少了,主动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地下工程。

然而,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并不顺利,接了项目,实施并不顺利,也很难盈利,其实类似的情况很多,为什么?

在我看来,是组织和激励策略的转型与业务转型没有配套,有点像头伸出了窗户,身子并没有过去,头伸得越长,身体越难受,最后,头也只能缩回来。在业务转型以后,即使企业与业务相关的资源足够,资源的组织方式也需要改变,以便适应新的业务、新的业务模式。以这家企业为例,过去的生产组织方式,主要是适应矿山的建设方式,在进入地铁以后,工程的环境变了、业主要求变了,其下属生产单位的组织,并未发生改变,资源的组织方式也不变,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组织来做新的业务,显然很难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我常常把企业的核心管理总结为三个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激励模式。业务模式是企业的根本,无论是目前建筑业的下行,还是新技术的出现,都对建筑企业过去的业务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企业调整或者改变目前的业务模式,比如设计和施工结合出现EPC,总包和投资结合出现BOT等模式,企业在业务模式上能做的只有跟着市场走,没有选择,虽然施工行业的模式变化并不快;在业务模式改变以后,马上需要做的是,调整企业的组织模式和激励模式,让后两者与业务模式配套,有什么样的业务或者业务模式,就需要与之配套的组织和激励模式,钱德勒的“战略和组织”一书阐述了这其中的关系,如果不对组织进行调整,组织会阻碍业务模式的调整,这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游戏”。

目前,建筑企业正进入一个业务和业务模式调整的关键时期,在电力、煤矿建设、冶金等领域出现大规模的业务下降以后,这些企业正在努力进入市政和基础设施领域;在“四库一平台”和“营改增”的压力下,联营建筑企业正在朝自营模式改变;在建筑工业化如火如荼的态势下,建筑企业正在进入制造环节;在PPP业务蓬勃兴起的时候,建筑企业进入投资领域;无论哪一种业务或者业务模式的调整,都对组织的调整、人员的调整提出了或高或低的要求。三个月前,和一个开展PPP业务的企业沟通,我给他们“三个一”的建议:固化一种模式,建立一套体系,培养一支队伍,三者都不可缺;而工程企业朝EPC转型似乎更难,自开始从事EPC业务,坚持“三个一”的思路,按部就班,五到八年应该能做的很好,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系统思考,就可能总是在低水平徘徊。

接了业务,转型还是不容易,主要原因就在这里。